detail

艺术家张安个展:写实中的浪漫诗意

来源:嘉人网
青年艺术家张安的最新个展在北京诚品画廊揭幕。

青年艺术家张安的最新个展于4月11日在诚品画廊北京揭幕。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张安近年来的绘画作品,既有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创作的作品,也有他毕业离校后参加工作所创作的新作。


张安的画作所描绘的画面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场景,比如雪中的校园、夜晚在河边休憩的青年情侣、倚靠在电动车上打盹的骑手、商场角落沙发区的母子、清晨低头坐在马路边的陌生人等。他通过细腻的笔触、冷峻写实中又带有浪漫诗意的色彩光影,呈现着个体与所处社会的状态感。张安说:“我希望我的画是来自于生活的,是耐看的、动人的。”

张安,《雪中校园》,2024,丙烯/画布,164.8 × 207.5 cm
张安,《雪中校园》,2024,丙烯/画布,164.8 × 207.5 cm

张安,《星夜》,2024,丙烯/木板,70 × 70 cm
张安,《星夜》,2024,丙烯/木板,70 × 70 cm

张安,《岸边》,2024,丙烯/画布,167 × 220 cm
张安,《岸边》,2024,丙烯/画布,167 × 220 cm

张安1990年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,2010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求学,直至2023年他在央美完成了本、硕、博的学业,之后赴天津美术学院任教。张安有着非常完整的专业训练。本科阶段,他的创作更多的是偏向超现实主义风格,而从2015年进入研究生阶段开始,他更多关注现实。一张张的画作,既是他观察生活的注脚,在不经意的暗合之下,也成为某个时间节点下社会切片的映照。我们可以看到拆迁后像积木一样的房屋残垣废墟,在夜色之下,张安说他感受到一种类似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·大卫·弗里德里希(Caspar David Friedrich)画作中的海面静谧感;而正在施工中架满了钢筋脚手架的高架桥,在张安看来,就像一座纪念碑。

张安,《纪念碑之一》,2015-2018,油彩/画布,155 × 200 cm
张安,《纪念碑之一》,2015-2018,油彩/画布,155 × 200 cm

张安,《纪念碑之七》,2018,蛋彩坦培拉/画布,30×30 cm
张安,《纪念碑之七》,2018,蛋彩坦培拉/画布,30×30 cm

“我认为人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东西更能感同身受。我想把画画得更深刻。我现阶段的很多画,尽管是现实的题材,但画里面其实也还有一些超现实的感受。”张安总能将生活中的日常景象转化成具有深层叙事的艺术语言。即便描绘疲惫、无奈的人物状态,画面之中总能发现他隐藏其间的浪漫诗意,那些带有人文关怀的暖色调常常出现在他的画面里。“目前这个阶段,生活里那些最真实、最平常、接地气的场景比较打动我。”张安希望自己的画能传递出人文关怀。

张安,《清晨》,2025,油彩/画布,80×68 cm
张安,《清晨》,2025,油彩/画布,80×68 cm

基于现阶段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,张安有自己的创作习惯,他常常用手机先捕捉下日常生活中击中他、引起他共情的场景,然后再回到工作室进行绘画上的创作处理,比如:重新布局色彩光影和构图、调整人物状态细节等。很多时候,张安都会先画出小稿,然后再到大的画布上进行创作。在这次的展览中,在大画成品旁边,也可以看到好几幅与之对应的小稿画。

张安,《空中餐厅》,2025,油彩/画布,165 × 210 cm
张安,《空中餐厅》,2025,油彩/画布,165 × 210 cm

张安,《空中餐厅》 (草图之一),2021,丙烯/纸,14 × 19.5 cm
张安,《空中餐厅》 (草图之一),2021,丙烯/纸,14 × 19.5 cm

张安,《空中餐厅》 (草图之二),2021,丙烯/纸,13.8 × 18.5 cm
张安,《空中餐厅》 (草图之二),2021,丙烯/纸,13.8 × 18.5 cm

近年来,张安的创作有一些转变。在他的博士阶段(2019年至2023年),张安从宏大叙事转向表达日常生活中的细节。而2023年工作之后,他的关注点更加集中于现代都市中的个体生存状态。比如作品《骑手》(2024年)定格了外卖员在送餐间隙短暂休息的瞬间,骑手仰躺在电动车上,姿势放松却微妙地保持着平衡,而背后的车辆与行人仍在匆匆前行,画面中透露出都市劳动者的孤独与疲惫。

张安,《骑手》,2024,油彩/画布,50 × 60 cm
张安,《骑手》,2024,油彩/画布,50 × 60 cm

张安的作品在寻常中蕴藏细腻的悲悯,冷静的观察下暗含温度。通过冷与暖的色调碰撞、冷峻现实与诗意化的超现实意境共存,这种张力感成为直击观者的视觉语言。